洱源县牛街乡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

E-Commerce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of Niujie Town

热门推荐

你当位置: 首页>> 电商扶贫

扶贫示范户

洱海之源的秘密,在高原土壤中的“有机质”里

更新时间:2020-09-25 浏览次数:292 来源:后台管理员

从大理到洱源,不过六七十公里,搭乘大巴要两个小时。一路颠簸,从窗边吹来的是山湖之间的清风,呼吸的是田野间原始的味道。谈及洱源,得先说洱海,“洱海湖水明如镜,高原明珠一池秋”,作为洱海源头的洱源县,既神秘,也活泼。如同世外桃源一般,靠近城市,又远离城市,乡村风景,山辉川媚。

大巴车招手即停,时光虽然容易流逝,但沿路的风景却不断让我们惊艳。路边的农田种着稻谷,半个人高的稻子,在蓝天白云之下,稻杆绿油油的,稻穗金灿灿的,自然的原色,纯粹而简单。经过乡镇,屋边田地也种着菜,与超市货架上的青菜一点也不一样,叶茎格外明显,翠绿中的是强生命力,仿佛会呼吸一般。

洱海源头的土地有秘密,洱海源头的土地有魔力。土地,给洱源的高原生态农业带来了活力,带来了动力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隐于湖畔,有一个“生物动力农场”

茈碧湖旁,吸引人的是一碗米饭。从打开米袋的那一瞬开始,乳香味迅速散开,以米袋为中心的七八平米内全是米香气味,手握一些米仔细端倪,胚芽还在,轻轻淘洗,洗米水白如雪。大约过了半小时,米饭便蒸好了,一碗米饭在眼前,看见的是颗粒饱满,看见的是淡黄如玉,看见的是透亮香甜。

给我们煮饭的便是隐于茈碧湖旁“茈碧农庄”的主人吴亚黎,一身白衣的她,像是女侠,雷厉风行,在湖边赋予农作物新的生命。她说:“在茈碧湖畔,我想做一个以全时旅游、全时农业为核心,以农场为载体的旅游度假目的地。”

image.png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摄影/朱昊敏

“我的农场是一个‘生物动力农场’,我们生产的农作物也达到了国际有机农业的最高标准——‘德米特’标准,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场。”吴亚黎十分看重生态循环在农业中起到的作用,而让土壤“有机”是整个生态循环农业中的重中之重。

从科学视角看,理想的土壤,固体占50%,空气和水分各占25%,而固体中有5%的有机质,这些有机质包括了生物排泄与腐烂所产生物质。让耕地有机质,便是让土地成为养分的储藏库,深刻影响土壤的物理、化学和生物学成分,促进植物生长,为植物提供动力,增加植物的产量。
“茈碧湖旁的土地会呼吸了,不施肥,不农药,产量比我们的还多!”消息不胫而走,村民之间炸开了锅。云南省委网信办挂职干部、洱源县副书记兼县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龚飞也找上门来,希望通过“有机”的方式恢复洛书村的生态。吴亚黎爽快地答应了:“之前的土地在种植烤烟,大量化肥让土地已经没了生命,现在,要按我的方式去做,必须执行!”

image.png


于是,在洛书村,“5+3+2”模式执行开来。前5年无收益,恢复土壤,拿到欧盟有机认证;中间3年鼓励村民以土地入股,成立合作社,支付租金并且聘请贫困农户劳作,形成“生态-价值-利益”的链条,与村民形成共同体;最后2年,成为洱源“标杆”,让人们看见“有机”土地带来的力量。

田野之间,植物依然旺盛。吴亚黎面带微笑:“我心中的洱源是‘满城温泉满城花’,是一个植物会呼吸、自由呼吸的地方。现在,越来越近了。”

image.png依山而农,探寻“荷兰豆”的故事

当地村民说:“群山之间,有宝藏。”迎着细雨,穿过瀑布,看到了福和村,一个行政级村落,这里的人们,依山而农。

已然中午,山间仍是凉意阵阵,乌黑的天预示着山雨的来临。可溪边农田,热闹依旧,拎着锄头的农户,不见暴雨来袭的愁容,满脸喜悦,收获“宝藏”的喜悦。

image.png

摄影/周云深

“宝藏”便是“荷兰豆”,贫困农户们靠“豆”脱贫,靠“豆”致富。高原荷兰豆(也称大荚豌豆),内含维生素B1、蛋白质与淀粉,营养极为丰富,市场上很受欢迎。洱源县源源蔬菜种植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庆太说:“目前洱源发展了4500亩荷兰豆,涉及农户1500户以上,仅仅这两项,就为农户增收了超过3000万元。”

在福和村,人们采取“支部+农户+公司”的运作模式,引进带头企业种植荷兰豆,企业提供技术与种子,农户提供成本300元与劳力,等收获季节,企业再以6元,每公斤的价格收购,双边共赢。

image.png

摄影/周云深

福和村书记杨极昆说:“一开始村民们看到不是本地农作物,还不愿意种咧。2017年我带头种植了70亩,试种之后每亩产值4000块,大家看到赚钱了,才跟着我种。”现如今,福和村的荷兰豆,产于高山,泉水浇灌,质量极好,从洱源,走出了云南,走出了中国,通过企业打通国外渠道,成为出口品种的不二之选。

image.png藏于山顶,19户人家的村庄尤爱“重楼”

藏在洱源县马鞍山顶的自然村落,没有名字,由于穷旧,被当地人称为“旧房子”村,这个村落只有19户人家。

上山,要走山路。大概不止十八弯,过分弯绕的山路让人有种“知难而退”的想法,而想法刚出来,便已经到达。

image.png

摄影/朱昊敏

“旧房子”村棣属于山腰的“福和村”,是典型的白族村落,不同于刻板印象中少数民族的“粗鲁”与“野蛮”,这儿热情,这儿淳朴,这儿还夜不闭户。

杨极昆说:“这里的发展越来越好了,龚飞队长带领我们脱贫。驻村脱贫的干部们告诉了我们扶贫政策,现在这里有互联网,有水泥马路,也有了富裕。尤其是政府对重楼种植的支持,我们欢喜的很。”

image.png 

重楼是中药材,“云南白药”中最重要的配方药材,杨书记家是福和村单户种植最多中药的,他说:“不挖重楼根的话,靠种植中药一年可以有不到40万的收入,如果这一年挖根卖的话,可以有超过100万的收入。我家还不算什么,山顶上的‘旧房子’,家家都种,家家都爱种!”

鸡在屋檐走着,马在棚里喘着气,大狗在路中间慵懒的睡着,“旧房子”村在山顶上,宁静且与世无争。门前有一颗野果树的便是村民罗金明家,虽不是“旧房子”里种植重楼最多的人家,却是种得最好的一家。

 

image.png

他说:“我们家从2013年开始种中药,有当归、覆子和重楼,重楼虽然只有六七分地,却是赚的最多的,每年能赚8万。之所以我们家种得质量最好,主要是因为种得比较早,经验比较多,有问题能及时发现及时解决。但是种重楼有风险,要防盗。山下常常有人知道我们这一带种,会在夜里上山偷,所以我们家在地里做了个小屋,天天晚上住在里面,看着田地。”

曾经的马鞍山,曾经的福和村,297户人家中有123户贫困户,贫困率超过40%,人均不过2000元收入。而如今,人均8000元年收入已成为常态,五倍的增长,来源于水泥马路,来源于那一根根网线,来源于山顶上的重楼。









主办单位:洱源县商务局 | 承办单位:洱源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

运营单位:大理乡土公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| 办公地址:洱源县宁新路28号

咨询电话:13529298463 | 电子邮箱:ser@xtgs.cn | 技术支持:大理乡土公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

滇ICP备05000002

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29号